-
06-09
-
06-09
-
06-09
-
06-08
-
06-06
-
06-02
讲述人:谷光志(工商联界别)岫岩县政协委员、岫岩县黄花甸镇党委副书记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更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明珠。
据《岫岩县志》记载,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岫岩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满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吸收了满族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其表演结构经历了“独影"、溜口影" “翻书影”三个阶段的演变,演唱结构从随意自由演唱到完整的弦挂、音乐,固定的板式演唱形式。2008年岫岩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被正式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故事的主人公用一流的工匠精神诠释了民间“守”艺人的坚持,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正业。
1962年,吕正业出生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镇,17岁中学毕业后到镇评剧团拉主弦。1985年剧团解体后,拜岫岩著名皮影艺人丁德显为师,学唱皮影,专攻生小。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其唱腔柔婉细膩,音色靓丽清新,演唱之魅力有“不是女人唱,胜似女人腔”的赞誉。1989年,他师从辽宁省四弦演奏名家孙崇林学习拉四弦。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刻苦练习,四弦演奏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30多岁的他成立了黄花甸镇吕正业皮影戏班。
通过多年的潜心钻研,他的皮影戏班多次代表市、县参加省级演出,在辽宁省皮影调演中获得丰硕成果。2011年参加省首届群众文化节“民间艺术瑰宝”皮影精品展演剧目《宝林认父》获一等奖。2013年由吕正业创作改编的传统历史剧目《秦凤仙招亲》被评为全国皮影戏优秀剧目。《盗马关》《蔡伯堦进京赶考》等优秀作品被“东北地区非遗代表作暨学术论坛”指定为唯一皮影剧目。2019年吕正业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特邀嘉宾,参加国庆70周年“首届中国皮影文化发展论坛”。疫情期间,他创新制作的抗疫皮影短剧《战疫情》,受到了国内同行和观众的广泛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这些年他一直在努力改变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欣赏皮影艺术的人偏少的困境,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材料、技艺改良创新从未间断,在从事皮影表演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了《岫岩皮影戏》、《岫岩皮影戏音乐》、《岫岩皮影戏集锦》等多部专业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填补了岫岩皮影戏没有成套书面资料的空白,不仅对传承与保护岫岩皮影戏音乐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彻底地改变了皮影戏音乐自古以来靠口传心授和耳听心记的状况,扭转了因为没有文本教材而难以保存和不易传承的局面,为岫岩皮影戏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目前,吕正业率班还常年坚持在农村演唱皮影戏,年均演出近三百场以上,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为丰富满乡民众的文化生活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信息来源:岫岩县政协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