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建言议政
    关于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04-22 16:18 来源: 作者: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点击: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月份以来,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学者,在刘文彦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我市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文博系统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全市文物工作得到有序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市文旅广电局不断强化文物安全工作,先后制定了《鞍山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和《“十四五”鞍山市文物保护规划》,对全市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实施土地储备文物勘探前置工作,对入库土地建立“文物勘探前置”工作模式,确保建设用地文物遗存“净地”供应;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制定下发了《鞍山市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持续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全市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大检查,有效提升了文物古建消防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及火灾风险防范意识和化解能力。
        2.资源普查卓有成效。目前,市文旅广电局已对全市文物的种类、数量进行了重新普查,对全市文物档案进行整理,实现文物的基础信息动态化、电子化、规范化。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县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136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31处,市级27处,县级71处;馆藏文物5598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238件,三级文物828件。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0类70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项、国家级9项、省级9项、市级50项。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丰、等级之高,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明清宫廷家具”和“佛造像”的文物等级更是远超省内其他城市博物馆。
        3.开发利用彰显特色。伴随着我市“深化城市活力建设”的纵深推进,市政协与市文旅广电局联手搭建的各类文化活动也为文物和各类“非遗”提供了开发利用的平台。目前,市文旅广电局已规划出4条文化旅游线路,市政协助推的部分民营文化场馆和“非遗”展示项目位列其中。
        二、对策与建议
        调研组经过讨论,认真分析问题及其根源,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鞍山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力度
        1.加大对千山与汤泉文化内涵的研究。千山和汤泉是山水鞍山的核心品牌,但长期以来多是对其自然风光和资源的利用开发,对其自身历史文化溯源和制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明显不足。加大对核心品牌研究,无疑将赋予鞍山文化新的内涵,对于扩大鞍山地域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作用是深远的。
        2.加大对巨石文化内涵与属性的研究。石棚文化是横跨辽东半岛独有的区域性巨石文化现象,析木石棚是国内现存体量第二大石棚,其周域的青铜文化符号是最密集的,是石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制,文化特征鲜明,独具魅力。目前,亟需在当下史前考古的新视野、新发现、新结论、新思考下,立足鞍山,潜心研究,全新解读辽东石棚文化的内涵,这项工作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建置山城遗址文化园区。在充分研究山城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开发以鞍山城、摩云山山城、龙凤峪山城等为代表的古山城遗址公园,带动周边文化古村建设,做好园区配套项目,形成地域特色的多站式、多点位文化空间布局,丰富城市文化品位与内涵。
        4.突显鞍山城区的钢都元素。建立保护近百年城市建筑群机制,重点保护利用对炉水塔遗址、百年水房、水源地等近代建筑遗址,原貌体现钢都富有鲜明特色的钢铁文化,营造浓郁的钢都文化氛围。
        (二)加大海城析木镇历史遗存保护利用力度
        5.加重历史文物遗存保护和文化开发,提升民俗体验。应对全镇历史遗存进行清点排查,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对处于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应优先修缮并保持传统风貌,金塔塔基和塔身应进行维修加固,并设置隔离围栏;石棚应进一步加强安保力量,劝防游客攀爬等不文明行为。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提升景观体验。为满足析木古镇风貌保护及公共生活服务需求,全镇应完善道路、供水、排水、电力、消防等基础设施,各景区周边应加大停车场、特色餐馆、卫生间及文化演出、非遗展示、文化体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此外,应大力改善景观及环境,修建廊道、游步道、观景台等设施,打造形成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观紧密交融的特色旅游洼地,以此增加游客粘性。 
        7.加大功能性项目的开发和引进力度,改善服务体验。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应以规划为先,既应避免将历史遗存变成死板的“博物馆”,也应避免过度商业化所带来的文化贬值。游线的设计应体现趣味化、人性化、特色化,注重服务场景的主题化、古装化、表演化。此外,应注重O2O智慧服务系统建设,做到游前、游中、游后的全程个性化服务,提升游客的服务体验。
        8.加深文化资源挖掘和特色文化塑造,丰富文化体验。析木有很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仅靠口头讲述和图文展示代入感不强,理解度不够,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应把这些传说、故事进行系统化、场景化、仪式化的创意表达,以此增强游客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应重视打造特色旅游IP,通过IP的形象化塑造,创造衍生价值,延长消费链条。
        9.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特色板块塑造,增强多元体验。析木镇周边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着红色记忆、农业观光、温泉康养、自然景观等众多特色旅游板块,每个板块也有多个代表性景点,结合海城、岫岩地区的非遗文化,可统筹规划集展示、体验、教学、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业态,打造交叉、连片、融合的发展格局。
        (三)加大对民间收藏的扶持力度
        10.利用闲置房产支持收藏爱好者和艺术品创造者开设古玩店、收藏馆或艺术品创作工作室。以“前店后场”的形式进行商业经营,属于营利性质,最大限度的保障文化市场的供给,满足旅游者和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11.政府出资兴建综合性的“鞍山民间收藏品会展中心”。集中为广大收藏爱好者长期提供藏品展示的平台和空间,目的是鼓励收藏者,吸引旅游者,带动人气,拉动消费,可以“公建公办”,也可以“公建民营”(如交给行业协会管理),对参展者和参观者不收取任何费用。
        12.鼓励有成就、有志向的收藏者开办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属于非营利性质,基本形式为“民办公助”。其作用是增加城市文化亮点,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创造城市文化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搭建古玩艺术品新型交流平台,增添城市创新发展新动能
        13.举办古玩艺术品节庆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议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对打造古玩艺术品节庆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及文化产业招商等工作制定推进方案,确保项目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落实单位,力求在每年春秋时节举办两次鞍山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借助我市收藏文化、古玩资源、交通区位三大优势,面向社会招商,制定相应优惠政策,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知名文化品牌企业参与,让“古博会”成为展示钢都文化的重要阵地,真正做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积极借鉴省内古玩艺术品交流较有声色的锦州、沈阳等地成熟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升格局。
        14.依托盛仕文化大市场场地优势和办展经验,创新发展古玩艺术品交易新业态。建议展会在位于站前地区的盛仕集团喜盈酒店举办,以“房间交流”的形式进行。参展商们将藏品摆放在宾馆客房内交易,给古玩爱好者提供居家式互相切磋和交流经验的机会。期间,适时开展专家鉴宝、“非遗”展示、文化旅游等活动,进一步搭建起“非遗”和文创产品展销平台,以此吸引省内外古玩爱好者来鞍游览。这样不仅使广大外地商户免除了车马劳顿,还盘活了我市住宿和餐饮行业的经济,拉动了旅游经济。在疫情逐步好转时期下,这种展会形式不失为一种古玩艺术品交易的“新业态”,同时也是推动复工复产的创新举措。
        15.凝聚各方合力,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对展会进行宣传和推介。组织协调鞍山电视台、鞍山日报等主流媒体统一开设“古博会”专栏,主要宣传“古博会”的主题、亮点、看点,宣传“古博会”期间举办的有关论坛峰会、文化活动等。开通“古博会”官方网站,以“古博会”为平台,及时发布我市文化产业信息和展会信息,接受投融资项目登记,服务文化产业投融资商,文创产品生产商、贸易商、零售商。发挥行业组织行业管理的优势,借助鞍山收藏家协会、鞍山古玩业商会、“网红”团队的力量,广泛邀请省内外各家文物公司、艺术品经营公司及古玩艺术品经营人、投资人、爱好者前来参展,共同为我市古玩艺术品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