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协文苑
    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时间:2021-04-22 15:42 来源: 作者:朱影 点击:


    敦煌,这个令多少人心驰神往的神圣之地。

    初次品读这个名字,是在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记忆中,书内有一段关于敦煌的简要介绍,还配有几张精美插图,在心中便留下了敦煌的美好记忆。

    再次品读敦煌,是在上大学时,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书中有两篇文章《莫高窟》《道士塔》,都是写敦煌的,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大意写的是,十九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不久之后,英、法、日、俄等国的探险家接踵而至,他们用极其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流散世界各地,造成了藏经洞文献流失的历史悲剧。读到这些,心中为敦煌留下了满满的痛。

    这次品读敦煌,是在今年的读书分享会上,简洁又有温度的读书分享,让我产生一种冲动,我应该读一读这些书籍,然而,最想品读的还是《我心归处是敦煌》,由樊锦诗先生口述,顾春芳教授撰写。于是,我再次走进敦煌,也因此走进樊锦诗。

    樊锦诗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1963年毕业到敦煌研究所工作,从此,在大漠一待就是五十余载,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的735座洞窟,如今她已是82岁老人,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仍然在为敦煌的保护与利用操劳着。几十年来她获得了无数荣誉,2014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樊锦诗说: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人们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读这本书,感动于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感动她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感动她倡导并建立“数字敦煌”,让千年石窟“容颜永驻”;让敦煌莫高窟,这个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开窟,雕塑、壁画一应俱全的世界艺术宝库,走上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之路。

    读这本书,更感动于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者们,一代一代莫高窟人,为了敦煌,付出青春和毕生精力,使敦煌从大漠里的无人区,发展到世界瞩目的艺术圣地。他们用自己的亲历践行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樊锦诗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莫高精神值得我们传承。这是樊锦诗、莫高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2.jpg

    (作者为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