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协要闻
    讲好辽宁故事鞍山美赞|20世纪40—60年代《人民日报》中的鞍山和鞍钢
    时间:2022-08-22 11:44 来源: 作者: 点击:

    讲述人:闫海(民建界别)鞍山市政协委员、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

    一、一见钟情

    1948年2月26日,红色政权在鞍山牢固确立仅仅七天,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前身)就在二版刊登了一条由新华社发布关于鞍山的消息:《鞍山介绍》。这是北方钢铁名城首次出现在由中国共产党掌管的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上。一则560多字简明扼要的介绍,基本表明了红色政权对鞍山基本概况和历史沿革的认知。其中,最令人称道并沿袭至今的是,将鞍山称为“钢都”、“铁都”,并冠之以“满洲工业之宝”的美誉。

    当年的8月29日和12月25日,又刊登了新华社发布的两条消息:《尊重优待建设人才 鞍山钢厂工程人员参加我区建设工作》和《鞍山人民献纳器材 帮助铁厂复工》。其中介绍参与鞍钢生产恢复和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第一篇报道多达1600字。报道先对170余人的情况做了简要说明,着重强调了“生活待遇超过一般机关干部两倍以上”。这篇极尽详细的报道,对全国尚未解放的其他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无疑具有很强的政治感召力和正向影响力。

    此后的十余年间,“鞍山”或“鞍钢”的字样,高密度、大篇幅地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各个版面的字里行间,开启了一座城市与一张大报的“不舍情缘”。比如,1949年7月9日鞍钢庆祝复工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赠送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贺幛,《人民日报》详尽报道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鞍山和鞍钢的工人阶级在探索新中国伟大工业化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曲折和取得的辉煌成绩。这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前三十年期间,是任何一座城市和一个企业都无法企及的规格。

    二、事无巨细

    世人瞩目的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的建设,是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中“最先开工、投资最大、建设人数最多、技术最先进”的工程,它标志着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肇始,自然也就成为《人民日报》“报道最多”的新闻。从1952年11月至当年年底,《人民日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刊登与鞍山和鞍钢相关的信息24条。其中头版占15条,几乎间隔一天就有一条消息,每周两次上《人民日报》的头版,甚至12月3日在头版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推出四条新闻,报道鞍钢生产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半个月以后,在17日的一版,《人民日报》浓墨重彩地刊登了毛泽东主席在12月14日对鞍钢炼钢厂全体职工的复信:

    鞍山钢铁公司炼钢厂全体职工同志:

    我很高兴地读了你们十二月二日的来信。祝贺你们在平炉炼钢生产上的最新成就。你们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创造了超过资本主义各国水平的炼钢时间和炉底面积利用系数的新纪录。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而且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为完成一九五三年度炼好优质钢的新任务而奋斗。——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在1952年的最后一天,《人民日报》于12月31日的一版,再次刊登了850余字的《鞍钢职工给毛主席的新年报喜信》。《人民日报》对鞍山和鞍钢的高度关注,一直持续到下一年也未曾减弱。1953年,有关鞍山和鞍钢的报道多达167条,其中头版84条,基本保持间隔一天一条,每周上一次头版的频次。

    三、前所未有

    那几年,关于鞍山和鞍钢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开启了“霸屏”模式。“三大工程”陆续竣工并投产的1953年底,从12月24日到28日的五天,连续集中用了8个整版(含两个一版)报道工程竣工大会召开的盛况;到了1954年,共用了包括两个头版的5个整版,报道了“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的先进事迹和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的情况。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是因作家魏巍撰写的一封2500字的信:《走在时间的前面——给工人王崇伦同志的信》(1953年12月23日3版),始为大众所知晓的。魏巍的信发表在鞍钢“三大工程”举行开工典礼的前三天,犹如嘹亮的军号声,奏响了庆祝鞍钢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序曲。据统计,在报道鞍山和鞍钢生产建设成就的高峰期,1953年有38篇报道超过2500字。其中超过4000字的竟有13篇。而1954年,2500字的报道有22篇,4000字的报道有8篇,从各个角度描述参与鞍山和鞍钢生产建设的厂矿、政府机关、群团组织,和广大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四、工业前史

    从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的十年间,新华社驻鞍山记者站记者是对鞍山和鞍钢进行报道的主力军。他们撰写的报道大多只署“新华社”而不署记者的名字。但“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大块文章是个例外,使读者在时隔多年以后,还可以从泛黄的纸张中,看到新中国新闻界的泰斗级人物:安岗、林沫、爱芝、陆灏、常工、朱波、顾雷、王殿学、孙铭惠……

    十余年期间,《人民日报》刊登的总结和介绍鞍山、鞍钢生产管理经验的文章,主要出自中共鞍山市委、鞍钢公司、鞍山市总工会、鞍钢建设公司的集体创作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亲笔撰写。此外,前来鞍山和鞍钢挂职锻炼和体验生活的小说家草明、剧作家于敏、散文家魏巍、小说家柳青等文坛巨匠,也纷纷在《人民日报》上向“火红年代”的钢都“敬礼”。还有上百位出现在记者的专题报道或新闻采访中的鞍山劳模、青工、女工、老技师、工程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被《人民日报》摹写下来,成为共和国工业建设史志中的珍贵记录。

    从1948年到1960年,报道“鞍山和鞍钢”的文章在《人民日报》频繁出现,在几个特殊年份更是如同鞍山和鞍钢的大事记般详尽,堪比一部新中国工业化前史。其中蕴藏着大量可用于研究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史料信息,由此,我们或可将鞍山和鞍钢确定为“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起始点和出发地。

    信息来源:民建鞍山市委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