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蒋全喜 鞍山市政协委员(民建界)
地处东北辽宁的鞍山,是座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城市。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摇篮,有着“钢都”的美誉。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一直都非常关注鞍山这个老工业基地发展,建国初期曾将很多高级别的老革命和工程技术专家学者派往鞍山,支援鞍钢,为鞍山的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
今天,我就跟大家讲一讲,“鞍山科学会堂”馆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说起“鞍山科学会堂”,30岁以上的鞍山人几乎都知道,那是一个坐落在铁东区烈士山南麓、靠近解放路地区的地理标识性建筑(原中华南路150号)。那里经常举办一些科普展览,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开展各种科普活动,青少年非常喜欢去的地方,后来改名叫鞍山科技馆,这是当时给市民留下的印象。但这幢大楼是怎么建成的,以及建成后为什么取名为“鞍山科学会堂”,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了。为了弄清楚这段历史,让后人了解更多鞍山故事,凝聚奋进力量,铭记那些当年曾经为鞍山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前辈们。在市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我们查阅到了已馆藏35年保存完好的题字原件。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拜访了今年已经85岁高龄,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市人大副主任、时任市科协主席的孙毅同志。
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我们来到了孙老家中见到了孙老。孙老的身体非常硬朗,神采奕奕,思维也非常敏捷。经过简短的寒暄问候,孙老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一些资料,为我们讲述起“鞍山科学会堂”题字的经过和文革后恢复科协的一些历史往事。
孙毅说,原先我市没有专门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的地方,“文革”前后(“文革”期间,一度取消了科协组织),我们是在五一路、老青年商店(原一百商店)对面的一个小二楼,跟市科委(现在的科技局)等单位在一起办公。当时市科协的办公条件非常差,就那么几间办公室,很挤,更谈不上有科普活动场所。时任市科协主席是胡楠同志,这里我得多介绍一下胡楠主席,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革命。1937年她从家乡河南信阳女子师范学校毕业,1938年就投奔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胡楠同志担任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那些年,她不顾年迈多病,呕心沥血地带领科协同志拼搏工作,使市科协多方面工作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其它城市的前面,多次受到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表扬与赞誉。
我是1979年初由市委宣传部调到刚刚恢复的市科协工作的,先后担任过普及部副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2年担任市科协副主席,在胡楠同志领导下分管科普工作。记得在一次科协召开的会议上胡楠主席说:为了贯彻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精神,响应国家关于发展科学技术,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号召,我们应当抓紧建一座可供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学习宣传科学知识的活动场所。就在那一年(1982年),她带着我和张富波(科学会堂首任馆长)一起去了中国科协并争取回来了20万的启动资金,接下来她就决定成立建设科技馆工作班子,马上开展选址、立项等工作。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就选定在了空军大院路西,占地大约能有一万多平方米。当时那里还住着一户房子非常破旧的人家,后来得知是个参加过抗战的孤寡老人。为了开工前净地,我们从启动资金中拿出了5万块钱,除去缴伐树费用,还给这位老人家重新安置了新房,改善了他的居住环境。
1982年给这个工程立项时叫“科技馆工程”,1983年正式开始破土动工,施工单位是建工局二建公司,这中间反复修改了很多次设计方案。胡楠同志因为年事已高1982年就离职休养,市委任命我为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那个时候我们市科协常委和不驻会的名誉主席、副主席、顾问等可以说都是重量级人物!如胡楠、杨树棠、李松堂、王国章、周谟等等他们都是老革命、老专家,有些还曾经在市里和鞍钢担任过领导。
在市科协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胡楠同志提出:科技馆都开始动工了,但名称还没确定下来,确定后是不是还需要请位领导题写馆名?由谁来题这个字?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这时名誉主席杨树棠说话了。他说:“我可以试试帮忙找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题这个字”。杨老是当年抗战胜利后参与接收鞍钢的大员之一,在鞍钢、辽宁省乃至全国冶金工业战线有着相当高的威望。他提出想请陈云同志为在建的科技馆大楼题写馆名。经过多方沟通协调,陈云同志在得知我市建馆初衷后欣然地答应下来,说到:“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这是件好事!”,很快就写好了“鞍山科学会堂”这六个字。
这里我还得提一下,为什么当年立项是按“科技馆”的名称立的,后来却又怎么改成“科学会堂”了?
这是由于当时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台使用“科技馆”这个名称的标准。当时普遍认为,只要是从事科普工作、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学术交流、学术研讨会议的活动场所就可以叫科技馆。鞍山当时已经有使用“科技馆”这个名称的单位了——那就是大家熟知的“鞍钢科技馆”(坐落在东山街东端、现已更名为“鞍钢会展中心”)。为了区分开这两个“科技馆”,借鉴当时中国科协正在建设的办公楼取名为“中国科技会堂”,经大家商议后,一致确定馆名就叫“鞍山科学会堂”,负责人的职务称呼还叫馆长。
接到这个手迹时,我正在参加市里的一个会议,时任鞍山市委书记的殷渊同志在会场上找到我说:“老孙,省警卫局护送一份密件到鞍山了,要找你们科协的杨树棠。什么事儿?惊动的这么大!”被这突如其来的一问我也懵了,一时也没想起来题写馆名这事儿。等我见到省里护送密件的同志以及4名武警战士时才知道,护送的是领导亲笔题字的手迹。但就连护送的同志也不知道题字的具体内容。
当时杨老没有参加这个会议,他不在会场。护送密件的同志按照要求,必须得亲手交给杨树棠同志,只有杨树棠本人才能启封这份密件。等杨树棠同志到达拆开信封,我们几个一起围拢上去,殷渊同志也走过来说:“我也看看题字的内容!”打开后我们就看到了“鞍山科学会堂”这几个字,和一封工作人员用便签写给杨老的短信。殷渊同志随即当场表态:“老孙,这个字题的太好了,开馆仪式我一定参加!”1986年6月14日的开馆仪式,殷渊同志参加并且还亲手给题字揭的幕。
听到这里,我们在场所有的人也都倍感荣耀!随后,孙毅又拿着他事先准备好、已经珍藏多年的《鞍山市科协志》以及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给我们一一介绍,回忆过去科协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现在科协的工作,并对科协、科技馆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殷殷期望。
孙毅说:咱们国家科技馆的发展离不开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高度重视。中央领导能够给我们鞍山题写馆名,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和不容易的事情!咱们国家没有几座地级市的科技馆能有这种荣誉,我们后人应该好好地去珍惜,用努力工作、创新工作来回报国家和曾经为鞍山科协做出过贡献的老领导、老前辈们!
后来,国家规范了使用“科技馆”的名称,只有拥有科普展厅和常年举办科普展览的科普活动场所才能称为“科技馆”。1999年“鞍山科学会堂”因为在全省科协系统率先建成了常设科普展厅,所以在第二年正式更名为“鞍山科技馆”。看到很多小孩儿和家长在里面参观那些展示基础科学原理的展品,鞍山需要这样的科普场馆!现在科技馆新馆在汤岗子那边主体已经建完,内部还没有开始布展,将来新馆建成后,你们还应该“鞍山科学会堂”题字镶嵌在该馆醒目之处,以便传承老前辈关心科协事业,关心广大青少年一代又一代茁壮成长的殷切期望。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老领导的期望,我们一行人结束此次拜访。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科协人的手中,我们决心传承老一代科协人的精神,不懈奋斗。我们相信科协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鞍山这座英雄的城市也将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道路上取得新突破。